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时代影象”和“精神守望”,二者指向不同。“时代影象”的主题是时代,是新中国人集体意识中精神状态的自然呈现:万般无奈中,也有朝向希望的曙光。“精神守望”的主题是个人,是个人独立意志的自我呈现,在最困难的境遇中,一个人的世界可以撑起一个时代,由此成为民族脊梁。作者一共选取了13位人物及其作品进行分析、诠释,其中大多数都耳熟能详,如中国代表作家余华的《活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生死疲劳》、近年来热卖的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得到观众好评的姜文的影片《让子弹飞》、移居法国的华裔作家高行健的《灵山》、持续排在书籍畅销榜的姜戎的《狼图腾》等等,这些熟悉的作家、作品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文学批评不再遥远、陌生。这本书看似是作者学术生涯的一个小插曲,却不失为一部承载着时代魂魄的作品。它在一定程度上接续了历史责任以及探讨了文学艺术可能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以“新中国人”命名,是出于对几代人生命体的尊重,“心灵考古”的使命即要深入人心以揭示人性以及民族性的内在品质,作者即是希望在心灵“现场”为新中国人招魂,以此来发掘“批评/诠释”的史学功能。
[展开]